成果详情

基于隐性—韧性—显性的武汉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

成果信息

作者 吴浩;江志猛;林安琪;朱文超;王伟

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城市韧性;空间自相关;分形几何;武汉市

出版日期 2021-10-25

来源 地理学报,2021(10):2439-2457.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国土空间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深入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对城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引入夜光/大气遥感、兴趣点、交通态势、社交媒体等多源时空数据,建立了基于隐性—韧性—显性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分析理论框架,提出了空间自相关和分形几何相结合的承载力空间特征挖掘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国土空间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深入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对城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引入夜光/大气遥感、兴趣点、交通态势、社交媒体等多源时空数据,建立了基于隐性—韧性—显性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分析理论框架,提出了空间自相关和分形几何相结合的承载力空间特征挖掘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显著空间异质性,隐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分布于城市外围生态环境优越的区域,韧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集中于综合风险应对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区,显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位于各项基础功能均较为健全的城市次中心一带;(2)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正向空间聚集性,并呈显著半径向心分形特征,隐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韧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呈向心状聚集在城市核心圈层,显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分布于则介于二者之间。本文构建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分析与挖掘方法体系,通过引入多源时空数据弥补了传统数据现势性的不足,完善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和技术范式,可为新时期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358,41671406);湖北省自然资源科技项目(ZRZY2020KJ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CNU20TS035)~~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X24;F299.27

提交日期 2022-09-27